作為一個在臺北巷弄裡經營小食堂、每天都要煮上幾十鍋味增湯的老闆娘,這篇關於「味增湯煮法」的文章,我就用最真實、最家常的方式,和你分享我這些年摸爬滾打(甚至煮壞好幾鍋)的心得。
目錄
【食譜篇:基礎架構與靈魂所在】
你知道嗎?很多人覺得味增湯很簡單,丟味增下去攪一攪就好。拜託!那煮出來的東西,頂多叫鹹水湯啦!一碗真正好喝的味增湯,靈魂就在那個湯底。就像蓋房子要有穩固地基,湯底就是味增湯的地基。我自己最愛、也最常用的基礎食譜,說穿了就是「出汁」(Dashi)為主軸。
| 材料 | 分量 | 處理方式與重點 | 我的小嘀咕(經驗談) |
|---|---|---|---|
| 昆布(乾) | 約10公分長1片 | 冷水浸泡至少30分鐘以上 (時間越長鮮味越足) 絕對不能煮滾!邊緣起小泡就撈起 |
買深綠厚實、表面有白霜的品質好。泡太久會黏黏的,口感差。 |
| 柴魚片 | 約20克 | 昆布水煮到快滾前撈出昆布 加入柴魚片,大火煮滾立刻關火! 靜置沉澱10-15分鐘後濾出 |
煮太久會苦澀!關火後讓它貢獻鮮味就好。 柴魚片品質差異超大,別貪便宜! |
| 清水 | 1000 ml | 最好用過濾水或礦泉水 | 自來水的氯味會毀了一切! |
這個做出來的清澈高湯,就是日式料理的靈魂啊!它自帶海洋的鮮甜和深邃的層次。你問為什麼不用現成的鰹魚粉?唉,不是不行,方便嘛!但那個鮮味真的差一截,而且很多加了味精,喝完容易口渴。自己煮「出汁」,雖然多花點時間,但那才是味增湯煮法講究的「鮮味之本」!(如果你真的很懶,用無新增的鰹魚粉兌水是底線,但水量要減,粉量包裝上有建議)
當然,除了基礎出汁,根據當天心情或食材,我也會變化湯底,比如:
- 小魚乾湯底: 小魚乾去頭(比較不腥)泡冷水或溫水30分鐘,連同泡的水一起小火煮15-20分鐘,濾掉魚乾。鮮味濃鬱帶點野性,適合搭配根莖類蔬菜。
- 雞骨湯底: 雞骨(或雞架子)汆燙去血水,加水、薑片、蔥結小火熬煮1小時以上。湯頭濃鬱溫潤,冬天喝超舒服!適合放豆腐、菇類。
- 蔬菜湯底: 用昆布、乾香菇、玉米芯、胡蘿蔔皮、洋蔥皮等熬煮。清爽甘甜,素食者或想減鈉的朋友很適合。不過蔬菜清湯做味增湯煮法基底,味增用量要稍微調整,鮮味來源不同。
看到這裡你可能有點眼花撩亂。沒關係!我建議新手先從「昆布+柴魚片」的出汁穩穩練起,把基礎功打扎實,再玩變化。畢竟,味增湯煮法的第一步,湯底決定了一半的成功率。
【食材篇:挑選與搭配的藝術】
湯底搞定了,接下來就是主角味增和各種配料(具材)的選擇。這學問可大了,直接影響最後那碗湯的風味走向。
- 味增的種類與挑選:
味增百百款,走進超市貨架就頭暈?別怕,我幫你歸類最常見的幾種,還有我個人的偏好:
味增種類 顏色/熟成時間 主要原料比例 風味特點 適合搭配/我的愛用時機 米味增(白) 淡黃色/短 米麴比例高,鹽較少 溫和甘甜、鹹度低、豆香淡雅 海鮮湯、豆腐湯、想喝清爽口味時;
新手友善款!米味增(赤) 紅褐色/長 鹽比例高,熟成久 鹹香濃鬱、旨味(鮮味)強勁 根莖類蔬菜湯、肉類湯;
天氣冷時超讚!麥味增 黃褐色 麥麴為主 獨特麥香、甜味明顯、較溫和 鄉土風味湯;
搭配豬肉或地瓜很特別豆味增 深棕近黑/最長 幾乎全大豆麴 鹹度最高、豆味濃醇、個性強烈 名古屋風;
通常會混合其他味增使用- 挑選心法:
- 看成分: 越簡單越好! 理想成分:大豆、米(或麥)、鹽、麴菌。避開一堆新增物(化學調味劑、糖、防腐劑等)的。
- 看產地: 日本產的品質通常較穩定(信州、仙台、九州都很有名),臺灣本地也有一些不錯的發酵廠。
- 試味道: 開封後聞一聞,看自己喜不喜歡那個香氣。嚐一點點,感受鹹度、甘甜度和鮮味濃度是否符合預期。好的味增會有自然的甘醇感,而非死鹹。
- 我的終極秘技:混搭! 坦白說,我很少只用單一味增煮湯。最常用的是 白味增+赤味增 的組合(比例約 7:3 或 6:4)。這樣既有白味增的甘甜柔和,又有赤味增的濃鬱深度,層次超豐富!下次試試看,保證開啟新世界大門。這也是我覺得最平衡、最萬能的味增湯煮法基礎。
- 挑選心法:

- 配料(具材)的選擇與處理:
味增湯的配料真的超自由!冰箱有什麼放什麼。但還是有一些小訣竅讓湯更好喝:
- 人氣配料排行榜(我家食堂點選率TOP 5):
- 豆腐: 板豆腐(煮不易碎,豆香濃)或嫩豆腐(口感滑順)都行。切小塊,最後放,稍微煮熱就好。永不過時的經典!
- 海帶芽(乾燥): 一小撮泡開水就膨脹很多。最後放入,不用煮太久! 提供海洋氣息和口感。必備!
- 菇類: 鴻禧菇、雪白菇、金針菇、乾香菇(泡發切絲)都好。菇類自帶鮮味(鳥苷酸),和味增是絕配!需要煮一下釋放鮮味。
- 根莖類蔬菜: 白蘿蔔(去皮切薄片)、紅蘿蔔(切小丁或薄花)、馬鈴薯(切小丁)、洋蔥(切絲或小丁)。這類需要較久時間煮軟煮透,釋放甜味。 通常和湯底一起下鍋煮。
- 蔥花: 青蔥切細花。湯煮好關火後才撒上! 提香、增色、解膩,畫龍點睛。
- 其他好搭檔:
- 海鮮: 蛤蜊(吐沙乾淨)、小魚乾(和湯底一起煮鮮味加倍)、蝦仁(最後放,煮變色即可)。鮮上加鮮!
- 肉類: 豬肉薄片(先汆燙)、雞肉丁。增加飽足感。
- 蔬菜: 高麗菜(切小片)、小白菜(切段)。增加纖維和清甜。
- 蛋: 打散成蛋花(最後淋入)或打個水波蛋。增加蛋白質和口感變化。
- 處理關鍵:
- 大小一致: 切丁、切絲、切片,盡量維持食材大小一致,受熱均勻,入口口感也較好。
- 耐煮的先下,易熟的最後: 像蘿蔔、馬鈴薯要和湯底一起煮軟;豆腐、海帶芽、蔥花都是最後才放,避免過爛或失色。
- 肉類海鮮要預處理: 肉片汆燙去血水腥味;蛤蜊吐沙務必乾淨;魚肉切塊可以稍微煎過定型增香。
記住,味增湯煮法的精髓在於平衡。配料不是越多越好,選2-3種風味、口感能互補的就好,避免變成一鍋雜燴。我常犯的錯就是看到什麼都想放一點(笑)。

- 人氣配料排行榜(我家食堂點選率TOP 5):
【做法篇:步驟、技巧與不能踩的雷】
好啦!基礎湯底有了,味增選好了,配料也備齊了。重頭戲來了——怎麼煮? 別小看這個步驟,魔鬼藏在細節裡!讓我一步一步拆解給你看,順便分享那些年我踩過的雷(血淚史啊)。
-
前置作業:
- 湯底製作: 按照前面【食譜篇】的方法,煮好你的基礎出汁(或其他選擇的湯底)。務必過濾,得到清澈的高湯。份量就是你最終想要的湯量(約1000ml)。
- 味增處理: 從袋子裡挖出需要的份量放入小碗中。我會先用 少量(幾湯匙)的溫熱湯底 把碗裡的味增徹底攪拌融化。這步驟超重要!直接丟大塊味增進湯裡,很難攪散,容易結塊,味道也不均勻。(懶人包:先在小碗裡把味增完全調開變成「味增糊」)
-
煮湯步驟:
- 步驟一:煮湯底與耐煮食材
把過濾好的 清澈湯底 倒入鍋中。如果你有需要較長時間煮軟的根莖類蔬菜(白蘿蔔、紅蘿蔔、馬鈴薯丁等)、乾香菇絲,或是想用小魚乾、雞骨當湯底,現在就是它們跟湯底 一起下鍋 的時間點。開 中火,蓋上鍋蓋(留點縫隙),把它們 煮到理想軟度。白蘿蔔變透明、筷子可以輕易戳入紅蘿蔔,就差不多了。
*小提醒:這時湯底只有食材和清水或基礎高湯,還沒加味增喔!
- 步驟二:加入其他配料
根莖類煮軟後,加入 菇類、肉類(如果是生的,如豬肉片,這時下要煮熟)、需要煮一下的海鮮(如蛤蜊,煮到開口)。轉 中小火,讓它們煮熟,釋放味道。蛤蜊開口後就可以先撈出來備用(最後再放回,避免煮過頭縮水)。
- 步驟三:關鍵!入味增
這是味增湯煮法成敗的核心時刻!請務必 關火! 是的,你沒看錯,要關火!
為什麼?因為味增裡的酵素、香氣和部分營養素,遇到高溫滾煮會被破壞,風味大打折扣,而且容易產生苦味或死鹹感。湯的溫度大概降到 80-85°C 左右(邊緣起小泡但不劇烈滾沸)最理想。
把 事先在小碗裡調開的味增糊,用 湯勺或濾網 緩緩地、分次地融入湯中。邊倒邊輕輕攪拌,確保完全溶解,沒有結塊。試試味道?不夠鹹鮮就再加一點點調開的味增,太鹹就加點熱水。千萬不要在滾沸狀態下加味增!
我的慘痛教訓: 以前貪快,湯還在滾就豪邁倒入味增,結果整鍋湯變得渾濁,香氣跑光光,還帶點苦尾韻...浪費好食材啊!切記,關火融味增是鐵則! - 步驟四:加入易熟食材 & 出鍋
味增融化均勻後,這時湯的溫度已經不高了。加入那些完全不需要煮、只要加熱的食材:切好的豆腐塊、泡開瀝乾的海帶芽、預先撈起的蛤蜊肉。開 極小的火(或利用餘溫),輕輕推勻,讓這些食材溫熱即可,絕對不要讓湯再滾起來! 一滾,味增的風味和豆腐、海帶芽的口感就毀了。
最後,撒上滿滿的新鮮蔥花。大功告成!

- 步驟一:煮湯底與耐煮食材
-
終極技巧 & 絕對要避開的雷區 (Checklist):
- ✓ 湯底要清澈: 昆布、柴魚片、小魚乾等務必過濾乾淨,湯才清透。
- ✓ 味增先調開: 避免結塊,確保均勻溶解。
- ✘ 絕對禁止滾煮味增!關火融化! (這點太重要再說一次)
- ✓ 豆腐、海帶芽、蔥花最後放: 保持鮮嫩口感和色澤。
- ✓ 試味道在加味增後: 鹹淡這時調整最準。太淡補味增糊,太鹹加熱水。
- ✘ 避免用鐵鍋: 味增的酸性可能和鐵鍋反應,產生怪味。不鏽鋼鍋、琺瑯鍋、砂鍋、玻璃鍋都好。
- ✘ 不要過度攪拌: 加了豆腐後瘋狂攪動?豆腐碎光光!輕柔推勻就好。
- ✘ 不要煮一大鍋放隔夜: 味增湯最好當餐喝完!隔夜的味增湯風味會變差,豆腐口感也會變渣。如果真的煮多了,把湯和固體配料分開儲存,下次喝時再組合加熱(加熱湯時一樣不能滾沸)。
掌握了這些,你的味增湯煮法功力已經超越80%的人了!剩下的就是多練習,找到自己最喜歡的食材組合和味增比例。
【Q&A:你問我答】
1. Q:味增湯一定要用「出汁」嗎?直接用清水煮可以嗎?
A: 當然可以用清水煮。但是!味道真的會差非常多,層次感不足,就是一碗鹹味湯。「出汁」提供的天然鮮味(來自昆布的麩胺酸、柴魚片的肌苷酸),和味增本身的鮮味(大豆的麩胺酸)會產生「鮮味加乘」的效果,讓湯頭自然鮮美不死鹹。這是傳統味增湯煮法的核心價值。如果你時間真的不夠,至少用無新增的鰹魚粉救急,比純水好太多了。
2. Q:為什麼我的味增湯煮出來味道很「死鹹」,沒有層次感?
A: 這問題超常見!原因通常有幾個:
- 用了太鹹的味增(如純豆味增)且量太多: 試試改用甘口白味增,或按我建議混搭白+赤味增。
- 味增在滾沸時加入: 高溫破壞風味,只剩鹹味。切記關火融味增!
- 湯底不夠鮮: 清水煮或劣質柴魚粉無法提供足夠的鮮味平衡鹹度。回頭練好出汁基本功。
- 沒加天然甜味來源: 根莖類蔬菜(蘿蔔、洋蔥)煮出的甜味能完美平衡鹹鮮。試著放點白蘿蔔片吧!
- 忘記試味道調整: 味增鹹度差異大,融進去後務必試喝調整。
3. Q:味增湯可以隔夜再加熱喝嗎?
A: 強烈建議不要隔夜! 最佳賞味期就是煮好當餐。隔夜再加熱,即使湯沒壞:
- 風味嚴重流失: 香氣淡了,鮮味層次變平。
- 食材口感變差: 豆腐變渣、海帶芽軟爛、蔬菜過於軟爛。
- 視覺不佳: 湯色可能變得更渾濁。
如果不得已真喝不完,請把湯汁和固體配料(豆腐、海帶芽、蔬菜肉類等)分開裝盒冷藏。隔天要喝時,只加熱湯汁到溫熱(勿滾沸),再把冷(或室溫)的配料放入溫熱的湯中稍微暖一下即可。這樣能最大程度保留口感。(但還是當餐煮當餐喝最完美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