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身為一個整天在廚房打轉、聞到香料就走不動路的人,我最近徹底被一種「黃金」給收服了!不是你想的那種閃亮亮的黃金啦,是香料櫃裡那罐活力滿滿的薑黃粉,還有菜市場阿伯攤位上那長得像迷你版薑塊、切開來卻有著驚人橘黃色的新鮮薑黃!說真的,一開始只是好奇它風靡歐美保健圈的魔力,沒想到一頭栽進薑黃料理的世界後,廚房簡直變成我的抗發炎實驗室了!你知道嗎?每次切新鮮薑黃,那手指染得黃澄澄的,我媽都笑說我的廚房像是發生過什麼「黃金兇案現場」,超難洗的啦(抱怨一下,這是真心話)!不過,看到家人喝下暖呼呼的薑黃料理後滿足的表情,那些染黃的指尖好像也不是什麼大事了。
目錄
薑黃這玩意兒,學名叫Curcuma longa,在我們中醫裡可是老資歷了,什麼活血行氣、通經止痛的老方子裡常見到它。現代科學更厲害,猛研究它裡面那個叫「薑黃素 (Curcumin)」的黃金成分,抗發炎、抗氧化的能力被講得神乎其技(當然,我不是醫生,這些好處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查查醫學期刊,像那篇2017年發在Foods期刊上的文章就講了很多)。現在我的香料櫃,薑黃粉絕對是站在C位的主角!
品種名稱 | 外觀特徵 | 風味特色 | 薑黃素含量 | 適合料理 | 購買難易度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秋鬱金 | 外皮深黃,肉色深橘紅 | 薑味濃郁,辛香氣明顯 | ★★★★★ | 薑黃飯、醃肉醬料、燉湯 | ★★★☆☆ |
紅薑黃 | 外皮偏紅褐,切面鮮紅 | 帶特殊土質香氣,微苦回甘 | ★★★★☆ | 養生茶飲、湯品 (少量添加) | ★★☆☆☆ |
紫薑黃 | 外皮淡黃帶紫,切面淡紫 | 風味較淡雅溫和 | ★★★☆☆ | 甜點、飲品、米飯染色 | ★★★★☆ |
台東一號 | 外皮淺黃,肉色橙黃 | 平衡性好,接受度高 | ★★★★☆ | 百搭,各種薑黃料理皆宜 | ★★★☆☆ |
小撇步分享: 我個人最常用「台東一號」,風味百搭,在迪化街幾家老舖或主婦聯盟都比較容易找到新鮮的。紅薑黃味道真的很特別,但新手建議少量試試,不是每個人都愛那股土壤味。
廚房實戰!我的必備黃金武器
玩薑黃料理,工具不用太複雜,但有些真的能讓過程順手超多:
- 耐染色砧板 & 好刀: 拜託!千萬別用淺色木砧板切新鮮薑黃,除非你想擁有一塊「藝術品」。我都用深色塑膠或稻穀砧板,刀子也要夠利,薑黃其實有點硬。
- 研磨缽或小型調理機: 新鮮薑黃磨成泥是很多醬料基底,用搗的或小機器打都可以。我喜歡用石臼搗,感覺香氣更釋放。(雖然手會痠…)
- 密封玻璃罐: 薑黃粉最怕潮濕!我都買回來分裝到小玻璃罐,用完馬上蓋緊,不然香氣跑光光,顏色也會變黯淡。新鮮薑黃切塊冷凍保存也很方便。
私房秘技:黑胡椒與油脂的黃金拍檔
這邊一定要大聲說!不是把薑黃粉撒下去就有效喔!那個寶貝薑黃素,它有點…孤僻?不太溶於水,而且身體吸收率本來就不高(科學家說大概就…很低啦)。
不過別擔心,老祖宗(和現代營養學)早就幫我們找到破解法:
- 加點「黑胡椒鹼」: 黑胡椒裡的「胡椒鹼 (Piperine)」是神助攻!它可以讓薑黃素的吸收率飆升2000%!超驚人對不對?所以我的薑黃料理,無論是醃肉、煮湯、炒菜,最後一定會再磨點黑胡椒進去,效果差超多!(參考文獻: Planta Med 1998)
- 搭配合適油脂: 薑黃素是脂溶性的!所以用「好油」去烹調它,吸收效果會好很多。我喜歡用:
- 椰子油: 中鏈脂肪酸,幫助吸收效果一流,而且帶著淡淡椰香很搭薑黃。
- 橄欖油 / 苦茶油: 健康的不飽和脂肪酸,適合中低溫烹調的薑黃料理。
- 酥油(Ghee): 做印度風味或燉飯時用它,風味更道地,也幫助吸收。
黃金薑黃飯 (Turmeric Rice)

這絕對是我家餐桌的常勝軍!簡單到不行,卻能把白飯瞬間升級成閃耀的黃金,營養和視覺都滿分。失敗率?幾乎是零啦!只要別手抖把整罐薑黃粉都倒下去就好…
食譜
想把平凡白米飯變身成餐桌上的陽光嗎?這道連廚房新手都能駕馭的入門款薑黃料理,保證零失敗(除非你忘記按電鍋開關)!
食材 (2-3人份)
- 白米: 1.5米杯 (我用的是台梗9號,喜歡它的Q度)
- 水: 1.7米杯 (比平常煮飯少丟一點點,薑黃飯喜歡稍乾爽)
- 新鮮薑黃: 拇指大小一塊 (約15g),洗淨磨成泥或切超細末 // 靈魂所在!
- 薑黃粉: 1/2 茶匙 // 加強色澤與風味層次
- 洋蔥: 1/4顆,切細丁 // 增加甜味
- 蒜瓣: 1瓣,切末 // 提香
- 椰子油: 1湯匙 // 幫助吸收薑黃素
- 鹽: 1/4 茶匙 (或依個人口味調整)
- 現磨黑胡椒: 約1/4茶匙 // 關鍵!提升吸收率
- 可選: 月桂葉1片、肉桂棒一小段 (增添異國風情)
做法
- 爆香起手式: 拿出小鍋子,中火加熱椰子油。油微熱後,先丟洋蔥丁和蒜末下去,炒啊炒,炒到它們變軟,香氣衝出來,邊緣有點帶金黃色。這時香氣真的超誘人!
- 黃金登場: 把磨好的新鮮薑黃泥和薑黃粉一起倒進鍋裡,快速翻炒個30秒到1分鐘。你會聞到一股溫暖、帶點泥土感的辛香瞬間爆發!這就是美味信號!切記火別太大,薑黃粉超容易燒焦變苦,那整鍋飯就毀了(我…有過慘痛教訓)。
- 米粒裹金衣: 把洗乾淨的白米(不用泡)倒入鍋中,跟鍋裡香噴噴的薑黃混合物拌炒均勻,讓每一粒米都沾上美麗的金黃色澤。這時加鹽和現磨黑胡椒進去拌勻。
- 炊飯進行式: 把炒好的黃金米倒進電鍋內鍋,加入1.7米杯的水。喜歡的話,這時可以丟片月桂葉或一小段肉桂棒進去(我通常會放)。蓋上鍋蓋,按下開關,就等電鍋自己唱歌啦!
- 關鍵鬆飯: 飯煮好後,別急著開吃!拔掉插頭,讓它在鍋裡「悶」個10-15分鐘。這步驟超重要,讓米粒有時間把水氣吸收得更均勻,口感會更Q彈。時間到,小心翼翼打開鍋蓋(小心蒸氣!),用飯勺把飯輕輕撥鬆。那撲鼻而來的香氣,還有粒粒分明的金黃色澤… 完美!
我的吃法小分享: 單吃就超香!配咖哩更是絕配。有時候我會撒點烤香的杏仁片或葡萄乾,變化不同口感。剩下吃不完的?拿來做炒飯,變成 「黃金蛋炒飯」,又是一道搶手貨!這道經典薑黃料理,簡單、營養、視覺滿分,真心推薦給大家!
暖心薑黃雞肉蔬菜湯

天氣轉涼,或是感覺身體累累的、快要感冒時,這鍋湯就是我的救命丹!熱呼呼一碗下肚,從胃暖到全身,舒服得不得了。它集合了雞肉的鮮、蔬菜的甜,還有薑黃那溫暖的後勁,喝完整個人都被療癒了。重點是,做起來超簡單,一鍋搞定!
食譜
這道湯品簡直是懶人救星,把所有好料丟進鍋裡就搞定!薑黃的溫潤辛香,完美融合雞湯的鮮美,喝一口,全身都暖起來了。
食材 (約4人份)
- 帶骨雞腿塊或雞翅: 500g // 帶骨熬湯更香濃
- 新鮮薑黃: 大拇指長一節 (約20g),洗淨切片或用刀背拍裂 // 釋放風味
- 老薑: 一小塊 (約10g),切片 // 增加暖度
- 紅蘿蔔: 1條,滾刀塊
- 西洋芹: 2支,切段
- 洋蔥: 1顆,切大塊
- 大蒜: 3-4瓣,略拍
- 高麗菜或娃娃菜: 適量,用手撕成大塊 // 增加清甜
- 水或雞高湯: 約1800ml // 蓋過食材
- 椰子油或橄欖油: 1湯匙
- 薑黃粉: 1茶匙 // 加強色澤與風味
- 現磨黑胡椒: 1/2茶匙 // 關鍵!提升吸收率
- 鹽: 適量 (最後調味用)
- 可選: 乾香菇幾朵 (泡發)、玉米切段、番茄一顆 // 增加風味層次
做法
- 雞肉汆燙去雜質: 雞肉塊先洗淨,準備一鍋冷水放入雞肉,開中火慢慢加熱至水快滾(看到邊緣冒小泡泡),就會看到浮沫跑出來。撈掉浮沫,再把雞肉撈出來用水沖洗乾淨。這一步不能省,湯才會清澈不油膩。
- 香料爆香: 取一個夠大的湯鍋(我愛用鑄鐵鍋或厚底鍋),中火加熱椰子油或橄欖油。油熱後,把拍過的新鮮薑黃片和老薑片丟下去,翻炒個1分鐘,讓香氣出來。接著加入洋蔥塊和大蒜瓣,繼續炒到洋蔥邊緣有點透明。
- 炒香薑黃粉: 這時轉小火,把1茶匙薑黃粉倒入鍋中,快速翻炒均勻,大約20秒就好。記得火要小! 不然薑黃粉焦掉會苦,整鍋湯就毀了。
- 匯聚精華: 把汆燙好的雞肉塊、紅蘿蔔塊、西洋芹段丟進鍋裡,拌炒一下讓食材都沾上香香的薑黃。如果喜歡香菇、玉米,這時也可以加進去。
- 燉煮時光: 加入足夠的水或雞高湯,水量要蓋過所有食材。開中大火煮滾後,轉成「小火」,讓湯保持微滾的狀態(有小泡泡從鍋底緩緩冒上來)。蓋上鍋蓋,但留一點小縫隙。耐心燉煮至少45分鐘到1小時。時間越長,湯頭越濃郁,雞肉也更軟嫩。
- 蔬菜後放保口感: 在最後的15-20分鐘,把高麗菜或娃娃菜、還有可選的番茄塊放進湯裡。這樣蔬菜才不會煮到爛糊糊,保有口感和清甜。
- 黃金點睛: 關火前,灑上現磨的黑胡椒!這是讓薑黃吸收變好的魔法粉末。試試鹹淡,用鹽調整到你喜歡的味道。
我的暖心時刻: 這鍋薑黃料理的精華湯,盛碗時香氣四溢!那溫暖的金黃色澤,看著就覺得被療癒了。雞肉燉得軟嫩,蔬菜吸飽了湯汁精華。特別是在冷冷的冬天,或是身體感覺虛虛的時候喝上一碗,真的從胃暖到腳趾頭!剩下的湯,隔天加點麵條或剩飯煮成湯麵湯泡飯,又是超滿足的一餐。這道湯品在我心中,是兼具美味與溫暖療癒力的必備薑黃料理!
超百搭薑黃椰奶燉蔬菜

有時候想吃點濃郁的、帶點南洋風味的,又不想碰肉,這道純素的燉蔬菜就是我的首選!椰奶的香醇滑順,配上薑黃的溫暖辛香,包裹著各種燉到軟綿的蔬菜,超級下飯!而且做法彈性超大,冰箱有什麼根莖類蔬菜都可以丟進去,絕對是清冰箱的好幫手。
食譜
誰說燉蔬菜只能清清如水?這道充滿南洋風情的薑黃料理,用濃郁椰奶包裹當季蔬菜,香氣濃郁到鄰居都來敲門!素食者也能大滿足。
食材 (約3-4人份)
- 綜合根莖蔬菜: 約600g // 自由搭配!我常用:馬鈴薯、紅蘿蔔、地瓜、南瓜、花椰菜梗
- 洋蔥: 1顆,切絲或切塊
- 大蒜: 3瓣,切末
- 新鮮薑黃: 大拇指大小 (約15g),磨泥或切細末 // 新鮮風味來源
- 薑黃粉: 1.5茶匙 // 主調味
- 咖哩粉 (可選): 1茶匙 // 增加層次 (我用印度綜合咖哩粉)
- 椰奶: 1罐 (400ml) // 選濃郁的全脂椰奶
- 蔬菜高湯或水: 150-200ml // 調整濃稠度
- 椰子油: 2湯匙 // 幫助吸收薑黃素
- 現磨黑胡椒: 1茶匙 // 關鍵!提升吸收率
- 鹽: 適量
- 楓糖漿或椰糖: 1茶匙 // 平衡味道
- 可選: 紅椒粉少許 (增色)、青豆或毛豆、豆腐丁、鷹嘴豆罐頭 (增加蛋白質)、香菜末裝飾
做法
- 蔬菜備戰: 把所有的根莖蔬菜洗乾淨、削皮(如果需要),切成差不多大小的滾刀塊或一口大小。洋蔥切絲,大蒜切末。新鮮薑黃磨成泥或用刀子剁到超級細碎。
- 爆香香料: 取一個深鍋或鑄鐵鍋,中火加熱椰子油。油熱後,先下洋蔥絲,炒到軟化透明,邊緣有點金黃變色。接著加入大蒜末和新鮮薑黃泥,快速翻炒出濃郁香氣(大約1分鐘)。這時廚房已經香到不行了!
- 黃金粉末登場: 轉成小火!倒入薑黃粉(還有可選的咖哩粉、紅椒粉),快速攪拌均勻,炒個20-30秒就好。重點:火要小!動作要快! 香料粉超級容易燒焦變苦,一焦就前功盡棄了。
- 蔬菜入鍋上色: 把切好的根莖蔬菜塊全部倒進鍋裡,用力拌炒!讓每塊蔬菜都均勻裹上香噴噴的金黃色香料粉。炒個2-3分鐘,你會聞到蔬菜的甜味開始釋放,混合著香料的氣息。
- 燉煮入味: 倒入整罐椰奶,再加入大約150ml的蔬菜高湯或水。攪拌均勻,讓液體稍微蓋過蔬菜(如果沒蓋過,可以再加點高湯或水)。加入楓糖漿或椰糖、現磨黑胡椒。這時試一下湯汁的味道,先加一點點鹽(因為燉煮後水分會蒸發變鹹)。
- 慢火精粹: 把湯煮滾後,轉成「小火」,蓋上鍋蓋,讓它保持微滾狀態(小小的泡泡)。燉煮大約20-30分鐘,具體時間要看你的蔬菜種類和切塊大小。不時打開蓋子攪拌一下,避免鍋底黏住。
- 檢查熟度 & 調整濃稠: 用筷子戳戳看最大的蔬菜塊(比如馬鈴薯或紅蘿蔔),能輕易穿透就表示熟了。如果湯汁變得太濃稠,可以加點熱水或高湯調整;如果喜歡濃一點,就開蓋再煮一下收汁。
- 最後點綴: 關火前,加入可選的青豆、毛豆或鷹嘴豆之類的(它們很快熟),稍微拌一下,讓餘溫把它們熱透。再次確認鹹淡,用鹽調整。最後撒上滿滿的現磨黑胡椒(這是幫助吸收薑黃的關鍵!)。
我的私房吃法: 熱騰騰盛出來,那濃郁的金黃色澤,混合著椰奶和薑黃的香氣,光聞就讓人流口水!澆在白飯上,簡直是絕配。喜歡的話再撒點香菜增添風味。這道薑黃料理的妙處就是「百搭」,冰箱裡有什麼耐煮的蔬菜都可以放進去燉。椰奶的香甜柔和了薑黃的辛,吃起來溫潤舒服,一點也不嗆辣,素食的朋友吃過都說超驚豔!有時候我會多煮一點,隔夜的燉蔬菜更入味,拌麵或夾麵包也超讚。這道菜絕對是我的「清冰箱」又美味的必備薑黃料理!
晨光黃金豆奶 (薑黃拿鐵)

早上起床,想要喚醒身體又不想灌咖啡刺激腸胃時,這杯「黃金奶」就是我的晨間儀式!溫熱的植物奶(豆奶、燕麥奶、杏仁奶都行),加入溫暖的抗發炎黃金組合—薑黃、生薑、肉桂、黑胡椒,再點綴一點天然甜味,捧在手心啜飲,暖意從喉嚨蔓延到全身,溫和地喚醒一天的活力。這可是風靡歐美的養生飲品呢!
食譜
這杯風靡全球的早安飲品,是我對抗濕冷清晨的秘密武器!不用咖啡因,也能溫和喚醒身體,準備好迎接新的一天。
食材 (1人份)
- 無糖豆奶 / 燕麥奶 / 杏仁奶: 250ml // 選自己喜歡的植物奶
- 新鮮薑黃: 拇指指甲蓋大小一塊 (約5g),磨泥或切極細末 // 鮮味來源
- 新鮮生薑: 一小薄片 (約3g),磨泥或切極細末 // 增加暖度
- 薑黃粉: 1/2茶匙 // 主風味
- 肉桂粉: 1/4茶匙 // 香甜暖意
- 現磨黑胡椒: 一小撮 (真的就一點點!) // 提升吸收率
- 椰子油: 1/2茶匙 (約2.5ml) // 幫助溶解薑黃素
- 天然甜味劑: 楓糖漿、椰糖或蜂蜜 // 依個人口味添加
- 可選: 香草精少許、肉豆蔻粉一小撮 // 增加風味層次
做法
- 香料備妥: 將新鮮薑黃和生薑仔細清洗乾淨(尤其新鮮薑黃縫隙容易卡土),用磨泥器磨成細泥,或用鋒利的刀切到超級細碎。份量不用多,重點在釋放鮮味和活性成分。準備好薑黃粉、肉桂粉和現磨黑胡椒。
- 小火慢煮: 取一個小奶鍋,倒入選擇的植物奶。開「中小火」加熱。重點來了:千萬不要煮沸! 植物奶煮沸容易分離(特別是豆奶),破壞口感。我們的目標是加熱到邊緣開始冒小泡泡、溫熱燙口的程度就可以了。
- 融入黃金: 在奶溫熱但還沒滾的時候,就把磨好的新鮮薑黃泥和新鮮生薑泥放入鍋中,用打蛋器或小湯匙快速攪拌均勻。接著加入薑黃粉、肉桂粉和那一小撮關鍵的現磨黑胡椒。再加入椰子油(這是幫助薑黃素溶解吸收的好幫手)。持續小火加熱,並不斷攪拌約2-3分鐘。這一步能讓香料風味充分釋放到奶中,也能避免薑黃粉結塊。你會看到奶液逐漸變成溫暖明亮的金黃色,香氣也越來越濃郁。
- 甜度調整: 關火。嚐一下味道(小心燙口),這時加入你喜歡的天然甜味劑(楓糖漿、椰糖或蜂蜜)。份量完全看個人喜好,我通常加半茶匙楓糖漿就足夠帶出風味。
- 乳化更滑順 (關鍵步驟!): 這步是做出一杯絲滑黃金奶的秘訣!把煮好的奶液小心地倒入杯中(小心鍋底可能有沉澱)。接著,拿出你的手提式奶泡棒(小小一支那種),插入奶液中,啟動打個15-20秒。這個動作會讓薑黃、油脂和奶液充分乳化融合,口感變得超級綿密細滑,也不會喝到顆粒感。沒有奶泡棒?沒關係,可以把奶液倒進有蓋的密封杯或搖搖杯裡,用力搖晃十幾下,效果也不錯,只是可能泡沫比較多。
- 最後點綴: 把打好的黃金奶倒入喜歡的杯子裡。可以在表面輕輕篩上一點點薑黃粉或肉桂粉做裝飾。
我的晨間儀式: 捧著這杯溫熱、散發著溫暖香料氣息的黃金奶,找個安靜的角落慢慢啜飲。那滑順的口感,薑黃特有的溫潤泥土香氣,混合著生薑的微辛、肉桂的甜暖,還有黑胡椒隱約的點綴,在口中形成一種非常平衡舒服的感覺。喝完後,身體從內而外暖起來,胃也感覺很溫和,完全沒有咖啡的刺激感,卻同樣能帶來清晰的晨間能量。這杯薑黃料理界的飲品明星,絕對是我健康早晨的完美開始!有時候晚上睡不好或感覺身體有點發炎,睡前喝一杯(不加黑胡椒)也超舒服。簡單、快速、營養滿點,真心大推!

安全享用薑黃:重要提醒!
雖然薑黃料理好處多多,但也不是人人都能無限量灌下去的。有些情況要特別注意:
- 孕婦 & 哺乳媽媽: 偶爾吃點薑黃料理調味OK,但不建議大量食用或額外補充高劑量薑黃素保健品。薑黃有輕微促進子宮收縮的作用,特別是在懷孕初期需要謹慎。哺乳期間的安全性數據也還不夠充分。安全起見,請務必諮詢您的婦產科醫生!
- 膽結石 & 膽管阻塞: 薑黃可能會刺激膽囊收縮。如果你有膽結石或膽管阻塞的問題,吃太多薑黃可能引發膽絞痛。這類朋友真的要少吃,甚至避免大量食用薑黃料理。同樣,諮詢醫師是王道。
- 凝血功能異常 & 手術前後: 薑黃素本身有輕微抗凝血的效果。如果你本身凝血功能不好,或者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 (如 Warfarin可邁丁、阿斯匹靈等),或者近期要動手術,大量食用薑黃料理或補充劑可能增加出血風險。手術前至少兩週就該停止高劑量的薑黃素補充。日常料理的薑黃粉通常劑量不高,但還是建議告知醫生你的飲食習慣。
- 腎結石風險高者: 薑黃含有較高的 草酸鹽 (Oxalate)。對於容易形成草酸鈣結石的人來說,攝取過多的草酸鹽可能會增加結石風險。如果你的醫師曾告知你是高風險族群,建議適量食用薑黃料理就好,別過量,並且多喝水!
- 鐵質吸收: 有研究指出,非常高劑量的薑黃素 (通常是指保健品) 可能 會些微干擾非血基質鐵 (植物性鐵質)的吸收。但日常透過薑黃料理攝取的薑黃素量通常不會造成問題,除非你本身嚴重缺鐵。
總而言之: 把薑黃當作日常飲食中的一種「超級香料」來看待最安全。享受它帶來的風味和潛在益處,就像你會使用胡椒、肉桂那樣自然。關鍵在於「適量」與「日常飲食化」。如果有特殊健康狀況、長期服藥、或準備懷孕/懷孕中/哺乳中,請記得務必諮詢您的醫師或合格營養師,確認是否適合享用薑黃料理。

薑黃料理 Q&A
Q:煮薑黃料理,鍋具和手被染黃了,洗不掉怎麼辦?
A: 哈,這絕對是玩薑黃料理最讓人崩潰的一點!薑黃的色素真的很頑強。我的慘痛經驗是:
- 鍋具砧板: 立刻用洗碗精和熱水沖洗,通常可以洗掉大部分。如果還有殘留,試試看用 「小蘇打粉 + 白醋」 調成糊狀敷在染色處10-15分鐘再刷洗,效果不錯。也有人推薦用 「過碳酸鈉」(氧系漂白粉) 加熱水浸泡。記得戴手套!
- 雙手: 這是大魔王!單純肥皂水很難洗淨。我的秘訣是先 「沾濕手後,用食用油 (橄欖油、椰子油)搓揉染色部位」,就像卸妝一樣,溶解色素,再用肥皂洗掉油。效果比乾搓好太多!也有人用檸檬汁或酒精搓,但比較傷手皮。預防勝於治療:切新鮮薑黃時,戴手套吧!別跟自己過不去。
Q:薑黃粉跟咖哩粉有什麼不同?可以互相替代嗎?
A: 差很大喔!雖然咖哩粉裡通常含有薑黃粉(所以咖哩才是黃色的),但兩者完全是不同等級的香料:
- 薑黃粉: 是單一香料,就是薑黃根莖乾燥研磨而成。味道獨特,帶點泥土味、木質味、微微苦澀和辛香,主要提供顏色和它本身的風味(還有營養價值)。
- 咖哩粉: 是「複合香料粉」,裡面通常包含多種香料,像是薑黃、香菜籽、小茴香、芥末籽、辣椒、胡椒、薑、丁香、肉桂…等等,每家配方比例都不同。風味複雜,鹹、香、辣、甜都有。
結論: 在薑黃料理中,它們「不能」完全互相替代! 如果你想做的是凸顯薑黃風味的菜餚 (如黃金飯、黃金奶),一定要用純的薑黃粉才能得到純淨的薑黃味。如果用咖哩粉代替,整個味道會變得很「咖哩」,失去純粹薑黃的特色。反之,煮咖哩時,當然可以用咖哩粉,裡面已經含有薑黃了。
Q:哪裡可以買到新鮮薑黃?挑選有什麼訣竅?
A: 在台灣,買新鮮薑黃越來越方便了:
- 傳統市場: 這是我的首選!特別是規模大一點的市場,找賣薑、賣山藥、賣特殊根莖類或香料的攤位。多問問老闆,有時擺在角落。南門市場、濱江市場、建國花市週邊市場我都有看過。
- 有機商店 / 主婦聯盟: 像里仁、聖德科斯、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這些地方,因為有固定小農配合,比較常看到新鮮有機薑黃。
- 超市: 部分大型超市的生鮮區或有機專櫃,例如全聯福利中心(有時有)、JASONS Market Place、citysuper,偶爾會上架,但不是天天有,看運氣。
- 線上購物 / 小農平台: 像直接跟農夫買、無毒農、台灣好農…等網站,常有小農直送的新鮮薑黃,品質通常很不錯。
挑選訣竅:
- 看外皮: 選擇表皮緊實、乾燥、沒有嚴重皺縮或發霉的。顏色因品種而異(淡黃、深黃、偏紅褐都有)。
- 摸硬度: 新鮮的薑黃應該是飽滿硬實的,按下去感覺像硬薑塊。如果捏起來軟軟的、或是乾癟的,通常不新鮮或失水過多。避開有軟爛點的。
- 聞味道: 湊近聞一下(有些攤位老闆會讓你聞切面)。新鮮薑黃應該有股濃郁、帶點辛嗆但清新的泥土香氣。如果聞起來有怪味或酸味,就不要買。
- 看切面 (如果可以): 如果老闆願意切一小塊看,好的薑黃切面顏色飽滿(橘黃、深黃或偏紅),質地密實不乾枯。顏色越深(尤其鮮橘紅),通常薑黃素含量越高(像秋鬱金品種)。